據病性寒熱
寒性與熱性疾病,由于在疾病的性質上有所不同,故在服藥方法上亦有區分。雖屬寒性疾病有表寒、里寒、屬實,屬虛的差異,但總以解表散寒,溫里逐寒、攻下寒實為治法,所服藥物皆重于溫熱。故在服用湯劑時,當溫服或熱服;服丸散者,當以溫酒或沸水調下,以增散寒,逐寒之效。如《金匱要略》所載治療-“胸痹胸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的枳實薤白桂枝湯和人參湯,即為溫服,治太陽傷寒的麻黃湯亦溫服。藥后可啜粥以助藥力,如理中丸湯法云:“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稀粥一升許”;三物白散方后亦云: “不利,進熱粥一杯”。
溫熱性疾病以常理而言當取涼服,以其病性皆屬熱之故也。但考究歷代方書,發現其服藥并非皆為涼服,亦不乏溫服者,考其原委則會發現這樣的特點:大凡熱性屬實在里,熱勢較高者涼服,散劑丸劑者用冷水下。如《溫病條辨》所載治熱盛神昏譫妄的安宮牛黃丸,即以“冷水”送服;《圣濟總錄》治心藏壅熱、口干舌燥的石膏丸,亦以“新汲水,送服;而對屬表屬虛、熱勢不高的熱性疾病,一般多作溫服。如《醫門法律》的清燥救肺湯即“頻頻二、三次溫服,(在此需要明確的指出,由于歷代醫家所處的時代和地理環境不一,個人用藥的差異,故在藥液溫涼的要求上亦不盡相同,但應看清主流)。在疾病出現“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甚至有“格陰”、 “格陽”之征兆,藥液的溫涼意義更大,對“格陽”者藥液宜涼,“格陰”者藥液宜溫。不然驟進辛溫大熱或大涼大寒,恐機體不受,此亦屬中醫反佐法之一也。對熱性疾病服丸劑,散劑者,斷不可以酒服藥,恐酒性之熱有助熱勢。
據病性虛實
虛性實性疾病涉獵范圍極其廣泛。凡氣血陰陽不足,臟腑功能衰退者皆可以稱之為虛證,而痰飲,淤血,水濕,糟粕內停者,皆能名之日實。
由于疾病虛實屬性的差異,在服藥方法上亦有不同。一般而言,陰虛血虛而兼熱象者,用藥多較平潤,無辛香燥烈者,故多溫服或涼服,謹防熱傷.陰血,服用丸散者不宜用酒。氣虛或.陽虛者,藥應熱服,以順藥之溫熱之性。在服藥時間上,虛熱性疾病多于食前服用,使得藥灌百脈,濡潤臟腑。由于虛弱性疾病多以臟腑功能衰弱為主,病勢較緩,病程較長,病位較為清楚局限,故應據所病臟腑的時間生物節律以確定服藥時間。在服藥次數上,一般實證次數較少,多為頓服或二三服,很少見有頻頻服用者。如《傷寒論》中的三承氣湯,且由于治實證之方,藥多峻猛,故常于食后服用,或中病即止,或減輕服藥劑量。對邪熱壅實的疾病,服用祛。邪之藥,可采用先量大后量小的服藥方法。孫思邈于《千金藥方》中即言:“乘病人谷氣強,進一服最須多,次一服漸少,后一服最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