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內服更有講究
使用方法對中藥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療效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中成藥的藥品說明書上常有“送服”、“沖服”、“調服”,可見采用何種方式服用中藥馬虎不得。大寒時節是二年中氣溫最低的的時候.因此許多體質虛弱者需要進補。大寒時節進補的常見內服方法有以下幾種。
沖服
人們在服用沖劑、糖漿劑、膏劑時,常需沖服,沖服就是將藥物用熱開水融化或呈混懸狀后服用。此外,人們在服用某些芳香或貴重中藥;如牛黃、麝香時也常需沖服。
調服
指將藥物用溫開水調成糊狀后服用,不能吞咽的病人或小兒在服用散劑、丸劑、片劑時常采用此種方法。
含化
即將藥物含于口中,緩緩溶解,再慢慢咽下。六神丸、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寶等治療急慢性咽炎、扁桃體炎的中成藥常需含化。
送服
大部分內服中成藥需要用溫開水送服,俗稱吞服。吞服為最查明常用的內服方法。大部分內服中成藥如片劑、丸劑、膠囊等均采用此法服用。其中,丸劑又分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滴丸、水丸、濃縮丸等。小顆粒的丸劑服用時,只需溫開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應嚼碎后或用洗凈的手掰小后再用溫開水送服。此外,部分中成藥為增強療效,可采用藥飲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氣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療胃痛、嘔吐等癥時,可采用生姜煎湯送服,以增強藥物的作用。
烊化
即將藥物用開水或黃酒加溫溶化后服用,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在服用時常需要烊化。
除了上述中成藥的這些內服方法外,人們看中醫時。有時也常常看到中藥處方上寫著“先煎”、“后下”等字眼,先煎是對介殼類、礦石類藥物而言,這類藥物常見的有龜板、鱉甲、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等。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煎出來,因此應該打碎先煎。煮沸約10~20分鐘后.再放人其他藥。
所謂中藥與食物的來源相同,是指中藥與食物一樣來源于自然中的動植物.雨且很多中藥與食物,很難截然分開,它們身兼兩職,糧食類中的藥物,如谷芽、麥芽、淮小麥、浮小麥等;蔬菜類如薺菜、蘿卜、芥菜、山藥、百臺、藕、敗醬草、冬瓜、南瓜、赤小豆、黑大豆、刀豆、扁豆等;果品類如山楂、烏梅、龍眼、桔類、柚類、蓮子、杏仁、無花果等,調味品類如山萘、生姜、桂皮、丁香、花椒、胡椒、八角茴香、小茴香、草果等,動物類中就更多,刨括蛇類、家畜類、水產類、野獸類等。藥食同源,使中藥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也使中藥強化了它的實用性和經驗性,人類生活中包含了中藥,中藥就在人類生活中產生。
中醫將身體內火分為五種類型,即心火(舌尖發紅、反復出現口腔潰瘍等)、肺火(不斷干咳等呼吸系統癥狀)、肝火(煩躁易怒、舌邊尖發紅、雙目發紅等)、胃火(口臭、牙齦出血、便秘等)、腎虛所致的虛火旺盛(盜汗、煩熱、失眠等)。這些不同的上火癥狀必須用不同的藥物進行調理。
祛火 首選水煎中藥
祛火首選水煎中藥,因為湯劑可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量的增減、配伍,如上火時伴有脾胃虛寒癥狀,可在配藥時加入溫性的中藥,以中和祛火中藥對脾胃的傷害,而這種效果是中成藥無法達到的。如果有些年輕人嫌在家煎藥麻煩,也可到醫院購買中藥粉劑,患者只需在家用水沖服即可。效果跟水煎中藥相差不大。
此外,癥狀不是特別嚴重的人,如常有流鼻血、牙齦出血等癥狀,可選用金銀花、蒲公英、菊花、小薊等中藥,搗汁或熬水,連續服用1周左右。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寒、經常腹瀉的人禁用。
祛火中成藥 服用不宜超1周
如果選用中成藥祛內火,一定要對癥選擇,如心火旺盛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導赤丹;肺火旺盛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羚羊清肺丸;肝火旺盛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龍膽瀉肝丸;胃火旺盛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牛黃清胃丸;虛火上炎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六味地黃丸。
需要提醒的是,選用中成藥祛火的患者,一般治療推薦使用3~7天,如果1周以后癥狀不能緩解,必須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