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中真實的憂慮,菜價普遍下降
去超市發現雞蛋的價格2.5元/市斤,和去年較高價比,幾乎腰斬,是近十年的較低價;蒜價從2017年初到現在懸崖似下跌,今年新鮮蒜苔上市,山東產地收購價從1元起步,較后跌到3毛,不夠雇工抽苔,只有放棄。今天又看到山東大蒜產地收購價鮮蒜1元,拉到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1.3元,蒜農和經銷商都賠錢。
通過觀察,我發現多數蔬菜的價格也比去年便宜很多。這是部分地區部分領域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的?
于是,上網查查:中國農業經濟景氣指數2017年一季度為100.8,比去年四季度下降0.4點(如圖1);中國農業經濟預警指數為83.3,比去年四季度低10點。
圖2: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從2013年之后連續下行。
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較新發布數據顯示:2013年至今,全球食品價格同樣振蕩下行;與國內整體趨勢保持一致。
二、食品價格下跌,背后是中國經濟的結構亟待轉型升級
菜價創六年新低,主要原因與多年來全國蔬菜面積大規模擴張有關。而從去年下半年至今,農產品市場運行呈現出蔬菜、禽肉蛋價格普遍下降的態勢。由此,占中國人口較多的農民種什么養什么,都難掙錢。
房價,從去年10月國家調控至今,7個月以來,一二線開始高位橫盤或小幅微跌,而二三線、三四線城市一波又一波的傳導似繼續上漲。在房地產股票拉升下,鋼鐵泡沫再現打不碎、刺不破,不怕調控,行情大牛。
所以,不能說中國經濟進入了通縮,也不能說進入了通脹,只能說進入了結構性調整期。冰火兩重天,結構性通脹,亦結構性通縮。
但對普羅大眾來說,冰亦苦,火亦苦。這樣的冰火兩重天,富了金融資本;可苦了中國社會較底層的民眾。靠勞動掙錢較艱難的人,他們要背負兩代人去償還高房價。社會被貧富分化甚至階層固化,這就是當今中國——在不同階層眼里,既是一個較好的幸福時代,又是一個較差的痛苦時代。
當然,在社會主義中國,是不允許這種嚴重貧富分化繼續惡化的。取消農業稅,又有多項發放給農民的補貼,打扶貧攻堅戰等等,都是為改革和完成結構調整贏得改革變義貧富的結構性通縮橫盤或小幅微跌,而二三線,更深刻的認識:時間。
三、深度剖析,促使中藥材價格下行的4大動力
3.1 邏輯思考中藥材跌價的第一動力,來自于糧食價格下行
為什么農副產品價格會全面下跌?
首先是因為糧價去年大幅下跌,玉米在東三省較低六毛多一斤,小麥同樣低谷運行。可以說主食大宗糧價下跌,所有的其他糧食.雜糧.菜果.茶糖,當然也包括中藥材,也都會跟跌,只不過要晚一個生產周期——這是大趨勢,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那為什么我國主糧價格會下跌呢?
這是因為國外發達國家已經是現代農業,土地集中,規模化生產,大量使用農藥化肥,轉基因技術,作到穩產高產,因而成本低。在價格上,我國主糧處于競爭劣勢。
2001年11月份,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之中,放開市場。2016年之前,我國尚采取了保護本國農業的政策。但是,執行保護政策10多年后問題不小,結果國庫糧倉暴滿。糧食加工企業寧可進口國外低價糧,這樣國庫糧過期陳化,不得不當飼料甚至報廢處理,國家財政袍袱越加沉重。
2016年國家政策調整: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要作用。放開糧價,糧價應聲下跌,跌破農民的成本,東北三省、華北和華中種玉米的農戶首先虧得叫苦連天。
這個大的趨勢,會延續,因為,國際糧價和國內糧食政策,不可能短期再有大變化,國內糧價難以由跌轉升。如此持續下去,主糧價跌會向所有的農副產品價格傳導,一波一波沖擊,這是大周期大趨勢。當然,具體到每個品種,還有自己的生產和價格周期特殊性。具體品種各自不同的下行路徑。
一般說農副產品進入了價格的回調周期,也就是中國經濟結構性通縮,通縮比通脹還難治理。也許有人會說農副產品價格全面下跌,對消費者是好事嘛!但對生產者則是困局。生產虧本,社會再生產就不能繼續。中國廣大農民虧本,則國內需求減少,這樣會形成惡性循環,持續太久則會引發社會不穩定。
中藥材屬于特殊的農副產品,其行情同樣受制于糧價運行這條主線,只不過周期相對滯后一些。
3. 2 經濟規律,是中藥材價格跟跌的動力之二
糧價跌,農副產品的價格都跟跌這是客觀的事實。的確這些同類產品具有相關關系。但是,我們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還要深入到對經濟現象內在經濟規律的更深刻的認識:機會成本是經濟學較基本的原理之一,簡單理解就是可替代的收益。
例如:你干一件工作,但你必須放棄另一件工作創造的價值,它就是你正在干的工作的機會成本。一個常見的例子,一個農民可以種田;也可以外出打工,打工一年收入4萬元,那么這4萬元就是農民種田勞動的機會成本。農民種田收入,低于4萬,他就會去打工不種田。
中藥材也屬于農副產品,與糧價同樣存在相關性。其價格也會跟著糧價走,一般說會晚一個生產周期跟隨糧價下跌。
同樣,一塊田,可以種玉米,也可以種藥材。當玉米的價格下跌,種玉米虧損。那么,種藥材的機會成本就是種玉米的虧損,只要種藥不虧農民就自然要種藥材。一直到種藥材和種玉米一樣也虧了,這時,才會罷手。可見,棄種玉米,改種藥材,是經濟規律的一種自然的選擇。
可怕的是,玉米等主糧是大品種,,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國耕地面積為18.27億畝,單是玉米一個品種就占用5億畝左右耕地。而藥材是小行業,藥材和主糧比是小品種,需求有限。當前藥材種植總面積也不過5700萬畝,假定全國有十分之一的種糧面積改種藥材,那么,一年生產的藥材能夠全國需求三五年用不完。
雖然,中藥材種植有一個試種的過程。但是,這種趨勢如果延續幾年呢?那時,該來的就都來了!中藥材市場將嚴重供大于求,產能嚴重過剩。賣藥難,藥價跌到成本以下,藥農虧,藥商虧,爛市爛價,藥市進入危機。
所以,這其中較大的問題是社會資源嚴重地錯配。在缺乏科學規劃和導航下,土地和農民不創造價值,而是制造危機。一次危機的調整走向復蘇,可能需要三五年。
市場經濟這只看得見的手不是完美無缺的,市場也會失靈。市場經濟是過剩經濟,周期性地發生過剩的經濟危機。宏觀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要反周期操作,力爭熨平市場周期的波動。但是,較可悲又可怕的是那些慣性的思維,助長助跌,更加加劇了周期性的波動。
3. 3 基層政府錯誤導向,是中藥材價格下跌動力之三
當今,在中藥材生產方面,基層政府一些領導,缺少對宏觀經濟大趨勢的判斷,中藥材生產面臨供大于求的局面,這時,卻想大力發展,不是反周期操作,而是助推。又對中藥材商品和價格的特殊性“中藥材少了是寶,多了是草”知之不深,再急功近利追求業績,搞形象工程,大規模的土地兼并的合作社種藥材,引進大資本基地建設種藥材,這樣,一場中藥材嚴重供大于求的行業危機,已經看到了天際銀蛇亂舞的閃電,聽到了滾滾的雷聲。
這其中,既有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的沖動;又有扶貧攻堅的硬性任務。各地政府談起中藥材生產,往往以“集約化、規模化和連片化”為榮耀,這種以“多”為強的思維恰恰為藥材生產的盲目和過量,埋下極大隱患。
3. 4 少數種子種苗商推波助瀾,是藥材價格下跌動力之四
不盡如此,還有一批販賣籽種和秧苗的販子,較先看清領導的臉色,看到了籽種的大買家,看到發大財的商機又來了。
上一個周期,1998年-2003年,基層政府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為口號,大力發展中藥材生產,這時這批商家,游說于基層的縣鄉政府,有人創造了“三三制”的發財惡招,把籽種秧苗的銷售價格抬高5到10倍,然后引誘有決策權的干部上鉤:“我有技術可以扶貧幫助政府搞中藥材種植基地,幫助農民致富,只要給我種價的三分之一現金,給你回扣種價三分之一現金,產新之后我回來收藥材再付我三分之一的欠款。”。這樣公私雙誘,對那種萬畝十萬畝的形象工程,回扣的真金白銀的數量之大,誘惑力之大,中以令產地決策人兩眼放光!果然,由于盲目擴種,那次危機如期而至,藥價爛市,一直到2009年之后才爬出危機。
四、沉重的反思,中藥材周期性危機何時到來?
上個周期的2002年時,針對當時中藥材生產規模的宏觀問題,我在中國藥材公司刊物《中藥研究與信息》上,發表過一篇《冷眼看規模》文章。提出中藥材生產總規模宏觀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之間的辨證關系。但是,人微言輕,擋不住滾滾而來的趨勢車輪。
圖3:2017年5月,貴州某地山坡上種滿白及苗。
今年某中藥材協會組建一個新的分會,一直對協會低調的我決定積極參加,這樣就可以進言獻策,避免或減緩可預見的危機。不幸的是在這個分會的籌備專家群上,發了一篇廣告,號召種藥材,特別是還有白及這個明顯生產過熱的品種。白及在地面積大到仿佛是一個氫彈,一旦引爆,不知多少藥農要傾家蕩產。
因此,在爭論無果之后,筆者只能以退出了事。不由得想起:一只蒼蠅飛了一圈又落在同一個地點上,這是痛打落水狗的魯迅先生一篇小說中描寫的場景。我不相信宿命論,但是中藥材大宗商品危機的宿命,是不是如那只蒼蠅一樣,十多年之后周期性的再度飛來呢?
當然,不止一只,是一群,嗡嗡地;不是齊刷刷的,是有先有后,飛舞而至。當然,恐懼無助逃難。我們尚有時間應對。只是我們改變不了趨勢!可以哄走一只蒼蠅,但是,對那么一群群的,我無可奈何!
中藥材進入周期性的市場危機,似乎不可避免。噫吁噓,危乎高哉!是宿命?還是人為?
當然,聰明的資本,在哪個具體的品種上,高喊:頂住!或創造瘋牛,或是神牛。或一匹黑馬奔馳在漫謾長夜。都不是我能夠預測的。也許絕處逢生,危中生機,黑暗到盡頭出現黎明的曙光。
但是,我唯一的情結是關懷則是廣大的藥農和藥商。想告誡大家有一個過冬的準備;同時,也無助地夢想著:中藥材是四季如春的桃花園,沒有凍死人的無情的寒冬。
【上一個】 《中醫藥法》將于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 | 【下一個】 中藥材滇重樓產業發展的現狀及趨勢 |